close

  中新網黃山5月27日電 (記者 孫自法)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(中科院遙感地球所)所長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(UNESCO)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(HIST)主任郭華東院士27日指出,UNESCO名錄遺產的智慧化管理將從空間技術特別是地球觀測的發展中受益,由於技術設施發展和科研力量增強,中國將在這一智慧化管理中發揮更大作用、做出更大貢獻。
  主題為“空間技術在世界遺產、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和世界地質公園中的應用”的UNESCO名錄遺產與可持續發展黃山對話會當天在黃山開幕,郭華東做大會主旨報告時作上述表示。
  他介紹說,2011年7月,依托中科院遙感地球所建設的HIST正式成立,這是UNESCO在全球設立的第一個基於空間技術的世界遺產研究機構,旨在利用空間技術,協助UNESCO及其成員國開展對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、生物圈保護區的監測與評估工作。
  HIST近期開展的科學研究主要包括:出版《世界遺產圖集》;對大熊貓棲息地的精細觀測;對意大利、中國等文化遺產地的智慧化管理;吳哥項目研究;頤和園、故宮、長城等遺產地數字化模擬。
  其中,在柬埔寨世界遺產地吳哥,HIST利用空間技術在當地開展植被、水資源、地面沉降動態監測,建設吳哥遺產地數據庫和三維虛擬演示平臺,還首次提出綜合利用多源遙感和基礎地理數據,監測吳哥遺產地及周邊環境要素近40年的時空變化特征,構建吳哥遺產地空間信息數據庫和交互式三維可視化信息管理系統,服務於吳哥遺產地可持續發展。
  2012年10月,HIST還在北京舉辦“第一屆世界遺產空間技術培訓班”,對來自伊朗、斯裡蘭卡、柬埔寨、緬甸、老撾、朝鮮等15個亞洲發展中國家的20名世界遺產管理和研究人員進行培訓。
  郭華東透露,在UNESCO支持下,HIST承擔了非洲、東南亞等地共12處世界遺產的遙感監測研究工作,並已簽約開展斯裡蘭卡世界遺產地合作研究。他呼籲通過各國跨領域、不同學科專家共同參與,充分開展國際合作,提高空間技術在世界遺產智慧化管理中的應用。
  HIST所依托的中科院遙感地球所現有兩架遙感飛機,在密雲、喀什、三亞建有3個衛星數據接收站,實現中國全部領土和覆蓋亞洲70%陸地區域衛星數據的實時接收。同時,該所的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是國際資源衛星地面站網成員,也是世界上接收與處理衛星數量最多的地面站之一。這些都為中國在世界遺產智慧化管理中發揮更大作用奠定堅實基礎。
  據悉,世界遺產、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和世界地質公園統稱為“UNESCO名錄遺產”。目前,列入該名錄的世界遺產共981處,世界生物圈保護區621處,世界地質公園100處,分佈在160餘個國家。(完)  (原標題:郭華東:中國將為世界遺產智慧化管理髮揮更大作用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p05apuig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